【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北京時間6日凌晨,巴黎圣日耳曼在法甲第28輪以1∶0小勝昂熱。在聯賽還剩6輪的情況下,球隊已經領先第二名的摩納哥24分,“大巴黎”就此成就法甲四連冠。這也是該隊第13次奪得法甲冠軍
...
在當今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藝術和體育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公眾人物的每一個動態都可能成為輿論的焦點。 近日,黃曉明公司易星天空在中秋節期間的祝福中提到陳夢,瞬間引發了廣泛討論。 這一消息不僅讓陳夢的粉絲們歡呼雀躍,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位乒乓球選手的職業生涯與未來發展。 陳夢的職業生涯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她在東京奧運會上以卓越的表現贏得金牌,成為了國家的驕傲。 然而,在閃光燈背后,陳夢所承受的壓力與挑戰往往被公眾所忽視。 在過去的半年中,她沒有參與任何正式比賽,外界的關注與期待愈加迫切。 人們不禁想問:這段時間她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在社交平臺上,陳夢時常分享自己的訓練視頻和生活點滴。 她總是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面對粉絲的提問與關心。 盡管沒有參與高強度的系統訓練,她依然堅持進行日常鍛煉,努力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 在她的短視頻中,我們能看到她在球場上揮灑汗水的身影,那種專注與投入讓人動容。 不過,訓練的背后,也充滿了不為人知的艱辛。 陳夢曾在節目中提到,盡管獲得了奧運金牌,但她也曾面臨外界的質疑與壓力。 在與其他運動員的交流中,她坦誠地表達了這種情感,令許多觀眾感同身受。 運動員的成功往往伴隨巨大的心理負擔,而這種負擔在公眾人物身上尤為明顯。 隨著黃曉明的祝福發布,陳夢的名字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人們開始討論她與黃曉明的關系,以及是否會在未來的綜藝節目中看到她的身影。 黃曉明作為娛樂圈的一線明星,其影響力無疑會為陳夢帶來更廣大的曝光率。 然而,面對這樣的機會,陳夢是否能夠在保持專業運動員身份的同時,適應娛樂圈的節奏,成為了一個引發思考的問題。 在公眾的期待與壓力下,運動員的身份無疑會變得更加復雜。 陳夢選擇參與綜藝的背后,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與追尋。 在節目中,她展現了真實的自己,講述了作為運動員的心路歷程,這讓更多人看到了她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樣的跨界嘗試不僅能夠豐富她的職業生涯,也有助于她在不同領域找到新的定位。 與此同時,陳夢的身邊也不乏支持者。 她的粉絲群體對她的每一個決定都給予了高度關注與理解。 粉絲們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對她的鼓勵,希望她能夠在全運會上大放異彩。 這樣的支持無疑成為了陳夢繼續前行的動力。 她希望能在即將到來的全運會上,以最好的狀態回饋球迷,展現出自己的實力與韌性。 然而,運動員與公眾人物的身份交疊,也讓陳夢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外界的期待與自身的壓力交織,令她不得不在多重身份之間尋找平衡。 在面對質疑時,她選擇用行動來證明自己,而非單純的辯解。 這種態度不僅展現了她的堅韌,也展現了她對乒乓球的熱愛與執著。 在陳夢的故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位優秀運動員的成長歷程,也看到了現代社會對個人職業發展的思考。 運動員的多重身份讓她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但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與壓力。 面對這些,她們是否能夠繼續堅持自我,尋找屬于自己的道路,成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隨著全運會的臨近,陳夢的每一步都將被廣泛關注。 人們期待她在賽場上的表現,也期待她在娛樂圈的可能性。 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陳夢的故事不僅是關于乒乓球的,更是關于夢想、努力與堅持的故事。 這樣的經歷讓她能與更多人產生共鳴,激勵著每一個在追夢路上努力的人。 在未來的日子里,陳夢的選擇與發展將繼續吸引著大家的目光。 而她的故事,無論是從運動員的角度,還是從公眾人物的角度,都會引發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人們會想知道,陳夢將如何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如何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初心,以及她的努力會如何影響身邊的人。 總而言之,陳夢的經歷不僅僅是一個運動員的故事,它折射出當今社會中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的多樣性。 在眾多挑戰與機遇中,她是否能找到平衡,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思考。 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像她一樣勇于追求夢想、不怕挑戰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期待著她在未來展現出更多的精彩。...
說起內娛勞模,大家能想到誰? 魚叔覺得今年異常突出的,是魯豫。 有網友算了算她今年目前的工作量: 七檔節目,還翻譯了一本書,簡直驚人。 確實,今年是魯豫「翻紅」的一年。 她不僅憑借在脫口秀綜藝、播客、對談節目中的專業表現一掃多年的群嘲之聲。 還參與、制作了更多表達類節目,讓更多觀眾重新審視并肯定了其專業能力。 最近熱度最高的,就是她做的視頻播客《陳魯豫·慢談》。 豆瓣詞條評論下,不乏五星好評和封神力贊。 對談內容的片段,目前也在各平臺發酵。 魚叔好奇之下點開,竟然一不留神刷完了。 發現信息量巨大,能聊的確實不少。 索性,咱們也一起來「慢談」。 陳魯豫,相信不用魚叔多介紹了。 中國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 央視出身,后加入鳳凰衛視。 2002年,成為知名訪談類節目《魯豫有約》的主持人。 后期節目轉型,改名《魯豫有約一日行》。 但采訪風格未變,不時仍有熱梗流出。 比如王健林的「先掙他一個小目標」。 2023年后,《魯豫有約》停下了。 魯豫由采訪者開始向表達者轉變,參加和制作的節目也跟著變化。 她參加綜藝、錄播客、嘗試其他內容形態的對談節目。 《陳魯豫·慢談》就是新嘗試之一。 這是一檔視頻播客節目,每期一位嘉賓,總共只有三期。 內容最大的特點已經寫在片名里:慢。 一期時長動輒倆小時以上。 對于如此時長,很多觀眾竟然不覺得冗長沉悶。 反而不知不覺上頭,越聽越想聽。 怎么做到的? 自然仰賴內容的專業、細膩、反差、激發共振與思考。 三期里,魚叔感慨最多的是易立競和竇文濤兩期。 主要原因是他們包括魯豫在內三人,雖然畫風不同,但專業身份一致: 都是頂尖的專業主持人,采訪者,敏銳且表達能力強。 你來我往的對談里他們有相知有交鋒,也有共同的對時代的洞見,高手過招十分精彩。 同時他們慣常采訪別人,少于表達自我,于是也被挖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動人時刻。 比如萬眾期待的魯豫采訪易立競。 二人從專業聊到個人,都說到了面對爭議時的相似掙扎。 魯豫曾因蹺二郎腿被罵,易立競因采訪不笑被罵。 此前鑒于很多人對深度人物采訪這一新聞形式的陌生,易立競的視頻采訪風格一度挑戰到大眾認知,曾被無數人詬病太過嚴肅,為什么采訪時不笑。 但自己嘗試在采訪中笑了之后,既尷尬又沮喪,甚至還有點好笑。 易:我看到了一張笑意盈盈的臉,我被自己嚇到了,因為那是假笑,就你為完成工作我說剪掉它,這不是我。 魯:大家會認為女性應該是微笑的,應該是和藹可親的。如果你是個男性,ta就會認為:他好睿智,他在思考。 兩人也提及了年少艱辛往事時的脆弱。 明明是堅強前行,易立競卻意外落淚。 我沒想到我還會心疼那個小孩(自己),我以為早就翻篇了。 還聊到了,在人生最艱難時自己是怎樣熬過去的。 觀眾驚嘆,看上去如此銳利的易立競竟也有這樣的迷茫時刻,那些所謂的毒舌不過是粗暴的網絡標簽。 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包括失業狀態的人,我覺得都不用著急,你就把此刻過好。因為我后來人生中又經歷過很多艱難的時刻,非常非常艱難的時刻,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把今天過好。細致到什么程度,早上像上班打卡一樣按點起床,然后比如說閱讀、運動、看哪部紀錄片到這種程度。完全不是看不清前路,就是完全沒有前路的時候,我就是這樣把一天天過去。因為我不知道未來在哪,如果你想(這件事),你就完蛋了,你就絕望了。那時我在谷底,而且是深不見底的谷底,我就把今天過好,同時我也沒有不作為,就是試圖去解決事情。一點一點,一天一天,過了三百多天吧,忽然你不知道命運的哪個東西碰撞了一下,把那個結打開了,柳暗花明。 另一期里,對談竇文濤。 他與魯豫是自鳳凰衛視時期至今的三十年老友。 于是,在回顧過往對比當下時,竇文濤談到了行業變化。 比如對插播廣告形式變化的觀察: 當時香港政府有公眾利益條例,15分鐘節目內容之后,插播2分鐘廣告時段,所有的廣告都在這個時段播出,節目是節目,廣告是廣告。比起今天百花齊放的廣告形式來講,好像是這么井水不犯河水,可是因為這樣,你記得嗎,出來了很多很經典的廣告,什么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界限含糊了。 以及由當代觀眾對采訪中笨問題的激烈態度,延伸到學校課堂上學生們的沉默。 竇文濤覺得現在(網絡風氣)有時候太課堂考試了,什么東西都要打分。 記者們問出什么問題,如果不符合大眾認知中的記者身份,就會被嘲笑甚至辱罵,事實上很多傻問題因為視角低更容易降低切入門檻。 當然咱們的專業準備是很重要的,但我聯想的更多的是,你知道現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孩子都被這個所害,他們不敢提問題,咱們很多朋友去大學講課,講完了說同學們提問題,怎么都不提,為什么,因為要有人提了問題,假如這個問題有點傻,就哄堂大笑,同學們就笑話他。我就覺得這個風氣很不好,人什么問題都可以問,問問題怎么了,有什么問題是傻問題呢,為什么我問一個你們都知道的問題我就應該被譴責呢,問就是尊重是請教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想問什么就問什么,我們不能把什么事情都變得這么沉重,你把一個很滿足好奇心的場合又變成了一種考試。 除此之外,還有不間斷的個人懷疑,躺平金句,對意難平的矛盾之心。 連哭窮都上了熱搜,趣味性也夠了。 我是看上去嘻嘻哈哈,實際上非常嬌氣,任何一個人讓我不開心,我都有辭職的決心。 我真的適合當遺產繼承人。 我愛好很多,我真是八旗子弟的性格,但我不是八旗。 看完三期,魚叔一邊佩服魯豫對對談進度的把控力,一邊驚訝于一件事。 那就是,這三位著名的訪談主持人都提到職業的困境。 魯豫談到,一度覺得采訪節目無法再進行下去。 易立競也對采訪節目灰心,她也確實沒有繼續。 竇文濤則是擺明了說,有錢就絕對退休不干了。 這讓魚叔想到,好像當下的深度采訪、對談類節目確實越來越少。 目前仍在堅持的,無非《圓桌派》《十三邀》。 《鏘鏘行天下》《第一人稱復數》《眾聲》還在前三季階段。 魯豫轉型后的《豫見她們》《熱浪之外》剛起步。 而且來來回回,都是之前深度訪談對談領域的熟面孔。 倒是有一些后來者,卻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繼續。 比如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和阿雅的《奇遇人生》。 而這些跟傳統的深度采訪對談類節目相比,更多添加了真人秀的綜藝感。 魚叔印象中,以前的深度訪談類節目真的不少。 《魯豫有約》就不說了。 《藝術人生》《面對面》《小崔說事》《楊瀾訪談錄》《文化訪談錄》《超級訪問》《非常靜距離》《可凡傾聽》 從新聞到娛樂,應有盡有。 現在網絡流傳的很多明星采訪素材,依然取自這些節目。 可慢慢地,這類節目似乎逐漸消失了。 上面提到的大多停播,還有的甚至被禁。 剩下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縱觀當下娛樂向的對談節目,基本主打短平快,還常常帶著宣傳任務。 還有更多的,是發生在綜藝真人秀、自媒體,甚至是直播間里。 就像《毛雪汪》的嘉賓閑聊,跟大眾印象中的深度訪談不是一回事。 專業領域的深度對談,要么是套話式的視頻采訪,要么是淡化主持人的跨領域名人對談。 不能算節目,內容也不系統,更難以稱之為深度。 當下沒有訪談節目的另一證據,就是網友們的考古素材。 比如吳京引爭議的采訪,已經是九年前的了。 翻紅的黃渤金句,仍然來自易立競的《易時間》。 屢屢出圈的對話截圖,固定來自那些深度語言類節目。 總之,內娛連這種兩個人平視而坐的節目畫面都越來越少了。 魚叔從魯豫的《慢談》里,倒是找到了一些此類節目消失的原因。 首先,觀眾的娛樂習慣確實變了。 巨大的生活壓力讓大家更想在短暫的休息時間享受快速娛樂,而非需要思考消化的長談話。 在快時代慢下來,幾乎算是逆勢而行。 就像現在很多人已經沒有耐心看完整部電影,只愿意看幾分鐘解讀、短視頻切片。 就算愿意看,又有多少內娛明星敢于不設禁忌被深度采訪呢。 其次,大家對訪談的內容取向也發生了變化。 就像魯豫察覺到,采訪節目一度無法進行,一部分是因為大眾對傳統采訪對象背后精英敘事的厭倦。 自媒體的發展,讓話筒轉向所有人。 比起聽,更多人想表達想被看到。 然后,就是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斷代。 少有人意識到,采訪、對談類記者對專業要求極高。 現在仍然能打的這一批主持人,每一位都是電視新聞黃金時代搏殺出的佼佼者。 專業技巧之外,每一位知識面都很廣,才能縱深采訪,挖掘信息。 魯豫驚人的閱讀量和窮盡式的采訪準備,易立競步步深入的采訪把控,竇文濤千分之一的成片比打磨,都能反映出他們的專業性。 而眾所周知,這是一個沒有新聞的時代。 內娛各方面的專業性都已滑到了悲哀的程度。 不僅如此,留下的專業者也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除了采訪對象、內容在變化,采訪者本身也不被允許躲藏在問題背后一味提問。 而是要以真誠換真誠,博得信任感。 這勢必會帶來更大風險。 畢竟對采訪內容的曲解,對節目和主持人的網暴妖魔化,都是常態。 就比如魯豫被貶低誤解了多年的「真的嗎我不信」。 以及剪輯之下易立競折磨內娛明星的各種名場面。 以上種種,都慢慢讓此類節目走上或轉型或消失的道路。 不過大概正因如此,尚在堅持的人才顯得更為可貴。 對于頑強的專業者而言,這已經成了一場關于表達的戰斗。 對于觀眾而言,未嘗不是幸事。 眾生喧嘩時,最需要專業洞見。 時代越快,我們反而越需要慢下來。 用完整對抗碎片,用傾聽消化偏見,用專業瓦解浮躁。 如此才能在洪流中不亂陣腳,相信不論生活或是創作,終有柳暗花明的那天。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后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我又被威尼斯電影節和樸贊郁欺騙了,沒有笑點,沒有快樂,只有失望。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數據,截至9月30日,由樸贊郁執導,李秉憲、孫藝珍主演的《無可奈何》共計在韓本土累計觀影人數超過115萬,連續6天占據票房冠軍。 然而,僅6天賞味新鮮期過,迎來的則是吐槽大于夸贊的口碑持續走低以及單日觀影人次的走低。根據韓國最大門戶網站Naver的評分顯示,評分在開畫后持續下降、維持在6分左右浮動,遠遠低于樸贊郁2022年上映的898分作品《分手的決心》。 事實上,一度被看作是得獎領跑者、金獅獎熱門、影后熱門的《無可奈何》,甚至被視為有望借助海外聲譽反哺國內票房的救命稻草。但最終卻零封收官,繼續維持著今年韓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陪跑紀錄。 整體上看,今年全球電影業均面臨一定的低迷期,而韓國電影業則率先一步暴露出更為嚴峻的形勢。 韓國電影也不行了? 作為人口不過5000萬、卻是全球十大票倉之一的韓國,其電影產業在今年正面臨著數十年以來最大的危機。 最近,韓國文化部記者會提到,電影行業需要CPR級別的緊急措施,如果沒有緊急干預,生態系統可能會在幾年內崩潰。這一發言并非危言聳聽。 截至今年7月,韓國電影院上座率僅為5000萬張票,這也是2004年以來(不包括疫情年)最低的一次。尤其是本該為票房旺季的春節檔前后,包括宋慧喬主演《黑修女們》、權相佑主演《漫畫威龍2》、奉俊昊導演好萊塢大片《編號17》等具有強號召力的演員、IP作品,都未能掀起觀影熱潮,甚至不乏達到將將回本后,火速上線流媒體平臺。同樣的,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檔,也因李敏鎬與安孝燮主演,且是大熱IP改編的《全知讀者視角》口碑撲街,難以挽回觀影人群,票房等市場核心指標繼續下滑。 與此同時,韓國電影的產量、投資規模、財團制作預算等方面也在持續降低。 一方面,自2021年以來,韓國電影實際上消耗的是前兩年推遲發布的電影儲備,而今這些存貨也已經走向枯竭。另一方面,根據韓媒報道,今年電影制作預算超過30億韓元的電影也在驟降,CJ EM、樂天、Showbox、NEW、Plus M五大商業電影發行商的投資規模大幅縮小。 這些長期主導市場的頭部公司收緊,也是韓國電影行業困境的直觀體現。樂天文化工作室內容業務負責人Lee Kyung jae就曾對韓媒表示,所有投資人、分銷商都在掙扎,幾乎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制作開了綠燈。 畢竟,在2019年以前,這些頭部發行商能夠做到一年供應超40部電影,今年卻共計不到20部。即便是名導如李滄東,其匯聚薛景求、趙寅成、全度妍等忠武路頭部演員的新作《可能的愛情》,如今也因難拉到投資擱置;像CJ EM今年僅投資發行了樸贊郁導演《無可奈何》、李相槿導演《惡魔搬進來了》。 據悉,《無可奈何》為配合韓國文化部門提高電影上座率的特別舉措,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同時也開啟了本土預售。截至當下,根據韓國電影委員會的數據,預售僅達到29(約10萬張票)。這一數據也十分慘烈,與春節檔后期重映的臺灣地區經典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旗鼓相當。 不僅僅是在本土,今年在國際影壇方面,韓國電影也同樣面臨韓媒所稱的屈辱處境。 洪尚秀、奉俊昊、樸贊郁等大導新作在柏林、戛納以及威尼斯等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均出現零入圍或零獲獎。這也是自2013年以來極為罕見的慘淡面貌,更是韓國電影首次出現未能入圍戛納電影節的窘況。 此外,部分韓媒也指出,由于今年8月樸贊郁因工賊事件被美國編劇工會開除,也間接影響了韓國電影創作者在全球電影行業的待遇,不乏出現韓影在頒獎季被隱形冷待的可能性。 當然,從全球來看,不僅韓國,包括票倉大頭美國、中國等電影市場都進入了相對的低谷期,比如美國市場超級IP失靈導致票房下滑、日本與中國內地市場真人電影邊緣化明顯、依靠多年磨一劍的動畫電影續命。 而跌落神壇的韓國電影,只不過率先走到了崩潰臨界點。 韓國電影如何自救? 韓國電影如今的處境,有一定作繭自縛意味。 如上文所說,清空存貨是這幾年韓國電影市場最主要的產出模式,但受制于題材、時代等多重因素影響,能否盈利的不確定性更大。根據韓國電影委員會數據,去年共計發行37部商業電影,只有10部收回成本。這也直接導致投資者更加謹慎,在有限的投資內,低預算、低質量、低產量的螺旋式下降,更是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惡化。 再加上,2023年,韓國323部電影被曝出夸大票房收入、偽造達267萬張票,電影院、發行商等業內共計69名造假犯參與其中。這一丑聞也導致多位導演、制作公司項目陷入投資困境,影響持續至今。 再者,受到OTT(Over The Top,流媒體)的沖擊,人才被虹吸也間接影響著忠武路的活躍。尤其是Netflix入駐韓國市場后,加大線上網劇、網絡電影的投入開發,不乏出現《魷魚游戲》這樣精良班底、大IP、現象級作品的問世,也吸引了傳統電影行業創作者下凡。 在高片酬、沖獎的誘惑下,影帝影后、名導名編開始扎根流媒體。比如部分高人氣的忠武路演員片酬能夠達到10億韓元(約514萬人民幣)一集,而Netflix更是每年挖走13的韓國電影創作人才(2023年公開數據)。近期,在網絡電影《KPop獵魔女團》的現象級成功案例下,韓國電影的人才流向或也進一步向OTT遷移。 面對如此緊迫的現狀,一方面,韓國政府也加碼推出救濟政策。9月5日,韓國文化部發布官方說明,表示明年將向電影業注入108億美元,相比今年預算將增長808。而這也是自2022年的疫情救濟之后,規模更大的一次扶持投入。 為了進一步刺激本土觀眾走進電影院,韓國政府對于海外劇組赴韓宣傳的綠燈近乎常亮,甚至不乏通過互訪、交換綜藝或線下活動等拍攝等形式。比如今年上半年,湯姆·克魯斯、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松重豐、斯嘉麗·約翰遜等均時隔多年罕見來韓,除了見面會外,還有與KPop愛豆聯動、拍攝韓國旅行紀錄片等方式宣傳新作。 與此同時,除了借由釜山國際電影節之際擴辦FLY計劃(電影領袖孵化器)選拔新興人才外,隨著李在明的上臺,此前被大規模縮減預算資金的首爾獨立電影節(SIFF)也得以恢復。這也為創作者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電影行業創作者的人才的活躍提供了多樣化的支持。 此外,為了適應流媒體時代的大眾觀影習慣和影院高票價的問題,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也與文化部聯合推出發放優惠券計劃,刺激觀眾區線下消費。像在9月初,共計發布188萬張觀影優惠券,每張票可減免6000韓元,最低能夠達到僅需支出1000韓元便可觀看一場電影。數據顯示,這種降低消費門檻的舉措也切實提高了大眾重返影院的消費意愿,日均觀影人次達到了435萬,較之前增長18倍。 而自2019年以后,韓國影院不斷加碼的老片重映策略,也在當下被看作是韓國影院的生命線。據韓媒統計,僅在去年就有228部舊作重映,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而今年規模則進一步擴大,比如今年號稱史上最長版《霸王別姬》的重映、《少年的你》《不能說的秘密》等華語經典作也成為救市熱門等。 不僅如此,還有如連鎖影院運營商Megabox這般,通過拿下藝人演唱會紀錄片大電影、《狼人》《不紳士戰爭部》等獨家播放權來打出差異化。不過,這種屏幕壟斷的做法也同樣引發電影行業抗議,認為無法保證觀眾的可訪問性,即難以讓新作品、新電影人的成長被觀眾關注。 此外,影院的變革也同樣矚目。像CJ CGV、樂天電影院、Megabox等頭部影院品牌均推出電影的聯動營銷活動,如Megabox便推出了邊做手工邊看電影的觀影方式,以及在影院中小憩的非常規定向營銷活動,即上班族、學生僅需要花費1000韓元,便可在午餐時間享用兩個小時影院躺椅的休息時間。 可以說,如今韓國電影業自上而下的多種路徑嘗試,雖有一定成效,但最終能否解決問題,仍然有待觀察。想要打破冰凍狀態,還是需要回歸電影行業的初心——讓電影成為電影。 結語 但回過頭看,觀眾真的不愛韓影了嗎? 本質上,韓國影視作品受到青睞,并非在于華麗特效亦或是神乎其神的視覺效果,而是以故事敘述取勝,這恰恰是韓影通行全球市場的優勢所在。然而,自《寄生蟲》成功沖奧后,韓國內容創作似乎陷入了大制作、豪華班底的執著怪圈。 在月初的海浪電影周,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也提到,我們老學好萊塢,不過學歪了,就學到了浪費錢。咱們老跟好萊塢比,可人家是全球票房,我們只有單一市場,而且絕大多數收入來源只有票房。 像投資了《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唐探1900》等大片的中影集團,其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暴跌245、虧損141億元,原因便是在于主投、參投電影票房未達預期。而這同樣是韓國電影所面臨的大片效應失靈。 顯而易見,如今的電影市場已然沒有多余的空間來承擔創意風險、大片滑鐵盧。 不少韓國影評人也認為,在投資凍結、人才缺失、觀眾流失的持續下,將影響未來的電影生態。近兩年,隨著韓國影視內容的制作含金量下降,Netflix對韓國內容創作的投資重心也有明顯向日本遷移,甚至不乏將韓國演員、導演團隊打包日劇市場合作的現象。 誠如目前韓國電影行業所持的悲觀態度——真正的危機始于明年。...
網易體育3月30日報道:長江后浪推前浪。年輕人總是在不斷的成長,他們的進步速度之快令人驚嘆。本賽季,皇馬王儲阿森西奧在隊內的地位越發重要。在聯賽還剩9輪的情況下,他的各項數據都超越了上賽季。《馬卡報》
...
《許我耀眼》第26集,許妍和沈皓明醉酒后,上床了。 第二天醒來,兩個人一開始還有些尷尬。但很快這種尷尬便消失了,二人的表現也越來越親密。雖然這層窗戶紙還沒有被捅破,但他們的關系明顯已經緩和了很多。 看到兩個人甜蜜的樣子,本以為他們已經和好了,可沒想到,經過壞人Steve的挑撥后,他們兩個人的關系又變得冷冰冰的。 本來沈皓明約了巴來金夫妻一起吃飯,他是真心把他們夫妻當朋友相處,同時他也是真心想要和許妍一起。 可偏偏許妍相信了Steve的話,把沈皓明的真心當作是在演戲,就好像當初沈皓明把許妍的真心當欺騙一樣。 就這樣,前一夜的溫存蕩然無存,兩個人又開始了爭吵。 這兩集的劇情有點拖沓了,許妍那么聰明的一個女人,在這兩集中明顯有些降智。 比如妍衣坊在網上遭到惡意攻擊,許妍不選擇回應,不反擊,只默默承受。 后來還是沈皓明在接受采訪時,替許妍和妍衣坊發聲,這才引起人們的熱議。同時也讓許妍知道,不反抗不行。然后許妍才開始組織人在網上進行澄清,這才一點點挽回了妍衣坊的名聲。 還有Steve的挑撥,許妍已經猜到是有人在特意針對沈皓明了,但她還是愿意相信壞人的挑撥,這和前幾集中那個睿智的許妍截然不同。 前幾集,無論是孫思唯一,還是方蕾,甚至是騙子周澤遠,許妍都能應付自如。可現如今一個看上去就不大聰明的Steve就能輕松拿捏許妍,這很不合理。 許妍有問題,沈皓明也有問題。許妍已經很直白地對沈皓明說,她喜歡沈皓明媽媽那種直爽的性格,有什么話直接說出來,挺好的。 很明顯,許妍這話就是說給沈皓明聽的。既然如此,那沈皓明就應該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許妍說清楚,而不是為了面子,遮遮掩掩,難道他還想要許妍主動嗎? 這幾集劇情拖沓還體現在許妍搞事業這方面,既想要表現出許妍的能力,又想將劇集提一下高度,這大家都可以理解。畢竟只談戀愛,不弘揚正能量不好。 可理解歸理解,劇情也不能因為這個變得拖沓起來。特別是第27集,沈皓明和許妍一起到小鎮上的這一段,劇情老套不說,還沒有什么亮點,真的很容易讓人犯困。 最后想說,林濤這小子真的是目的不純。妍衣坊貨款、貸款等問題,林濤很可能在其中動手腳了。林濤肯定是要報復喬琳和于一鳴的。 一個前夫哥能那么善良,看著自己曾經的愛人和現在的男朋友,林濤還能表現的那么自在和寬容,估計也就只有喬琳和許妍能相信他了。 看了預告,許妍和沈皓明也快和好了。等他們和好了,更虐心的事情就要來了。 總體來說,《許我耀眼》這劇還是很好看的。要是能把許妍搞事業這段再精簡一點,那就更好了。...
在《宴遇永安》中,穿越是所有故事的起點。 沈韶光一家原本只是想視頻拍攝,誰知卻意外穿越,陰差陽錯之中,全家人仿佛墜入了時光隧道。于是,一穿千年的奇幻境界就此開啟。 只是,一千個穿越者,有一千種穿越體驗卡。對于沈家人而言,在永安城舉目無親、初來乍到,穿越的體驗自然是滿滿的驚嚇。 因此,沈家人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幻想著重現穿越場景、重回現代社會。然而,穿越都是單行道,壓根就沒有回頭路。沈家人一番集思廣益、交流探討的頭腦風暴過后,穿越的場景模擬了無數次,最終也沒能回到熟悉的沈家小飯館。 不過,就像是游戲有道具外掛、通關密碼一樣,沈家人始終相信穿越也要講基本法。于是,在絞盡腦汁、拼命回憶之后,祖孫三代、全家五口終于發現了穿越的關鍵——泉水羊肉。 按照沈韶光之前的腳本,劇情的高能時刻就在于泉水羊肉。只要在月圓之夜,用一盆完美的泉水羊肉,征服了老祖宗林晏的味蕾,分分鐘就能重回一千年后的花花世界。 在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沈韶光一家開始了時光加速、穿越千年的偉大計劃。 只是,世上大多數的鬼點子,往往都會以故事的方式收場。何況,沈家人的穿越計劃還是在鬼節當天舉行。果然,沈韶光的逆向穿越計劃不出意外地遭遇了滑鐵盧。 穿越失敗后,沈家人的心態卻出現了分化。沈建設夫妻、沈韶杰父女紛紛產生了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畢竟,以現代人的思維見識,在古代社會里開店賺錢,約等于看過劇本、開了天眼,一夜暴富不是夢。 在一家五口中,沈韶光是唯一的例外。失敗的穿越計劃,擊碎了她重回當代的所有幻想。因此,她滿腹心事、悶悶不樂。 在泉水羊肉計劃出爐之前,沈家人目標相同、步調一致,一門心思想要穿回繁華的現代。這次計劃失敗后,全家人為什么不再同心、同向、同行了呢? 在留在古代與重回現代的左右互搏中,沈建設與沈韶杰父子的心態變化,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沈建設潦倒半生,守著一家小飯館,掙不了三瓜兩棗,實現不了全家溫飽;沈韶杰中年離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率先實現了躺平的狀態。 在一千年后的現代社會,沈建設父子都是混跡底層的loser。因此,當意外穿越到一千年前時,時代版本的代際差,讓他們擁有了廣闊的視野和超前的思維。因此,當煎餅果子成為網紅小吃,當烤羊肉串風靡永安之后,他們輕易地邁上人生巔峰、實現財富自由,這種見識變現的超快感,讓沈家父子獲得了成就感。 長公主七夕宴會過后,沈韶杰更是憑借著當代社會人盡皆知的言論,秀翻了全場、圈了一大波粉絲。這樣的被尊重、被崇拜的感覺,于沈韶杰而言簡直是不可想象。 穿越像是一個重啟人生的舞臺,沈建設父子大可以憑借信息差和代際差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更能滿足他天生的虛榮心。向來混吃等死、習慣躺平的沈家父子從一千年后的小人物,變成了一千年前的先鋒者。這巨大的落差,必然會對兩人的心理造成沖擊。 物質享受和身份躍升,在這樣雙重誘惑下,沈家人自然產生了樂不思蜀的念頭。 穿越不能隨意切換、縱享絲滑,因此,穿越者必然會在古代與現代之間進行選擇。事實上,沈家人的不同選擇,是因為全家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同。 習慣了現代科技和文明生活的沈韶光,自然無法忍受落后的古代社會。正如她說的那樣,古代錢雖然好賺,但沒處花啊,安不了wifi,那不能上網,不能追劇,沒有辣椒、沒有空調,用水得自己打,上廁所還得自己倒。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鄉。永安城雖然政通人和、物阜民豐,但這里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精神匱乏、信息閉塞,作為現代都市生活的深度依賴者,沈韶光對此地的評價是破地方。 誠然,在現代社會的沈韶光,雖然只是遭遇前男友分手、粉絲不過兩百人的小角色,但是爸爸、哥哥卻完全不同。她要學歷有學歷、要能力有能力,她花了三千元給家里裝了洗碗機,用讀研時的兼職收入拍視頻。 和父兄一眼望到頭的人生不同,她始終走在奮斗的路上。她積極向上、充滿斗志,永遠都是熱情高漲、斗志昂揚,在繁華錦繡的當代,她不甘于做底層人,也不會淪為底層人。因此,她才會一心只想回到現代。 何況,任何一個經歷過文明社會、地位平等、思想自由的人,都不愿回到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畢竟,永安城雖好,但終究是古代。在士農工商的序列里,沈家人注定會被反復遭白眼、視作下等人。對于沈韶光來說,見識過光明的人,注定無法忍受黑暗。 試問永安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自始至終,沈家人所求的是有錢有閑,而沈韶光喜歡的是自由自在。...
我又被威尼斯電影節和樸贊郁欺騙了,沒有笑點,沒有快樂,只有失望。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數據,截至9月30日,由樸贊郁執導,李秉憲、孫藝珍主演的《無可奈何》共計在韓本土累計觀影人數超過115萬,連續6天占據票房冠軍。 然而,僅6天賞味新鮮期過,迎來的則是吐槽大于夸贊的口碑持續走低以及單日觀影人次的走低。根據韓國最大門戶網站Naver的評分顯示,評分在開畫后持續下降、維持在6分左右浮動,遠遠低于樸贊郁2022年上映的898分作品《分手的決心》。 事實上,一度被看作是得獎領跑者、金獅獎熱門、影后熱門的《無可奈何》,甚至被視為有望借助海外聲譽反哺國內票房的救命稻草。但最終卻零封收官,繼續維持著今年韓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陪跑紀錄。 整體上看,今年全球電影業均面臨一定的低迷期,而韓國電影業則率先一步暴露出更為嚴峻的形勢。 韓國電影也不行了? 作為人口不過5000萬、卻是全球十大票倉之一的韓國,其電影產業在今年正面臨著數十年以來最大的危機。 最近,韓國文化部記者會提到,電影行業需要CPR級別的緊急措施,如果沒有緊急干預,生態系統可能會在幾年內崩潰。這一發言并非危言聳聽。 截至今年7月,韓國電影院上座率僅為5000萬張票,這也是2004年以來(不包括疫情年)最低的一次。尤其是本該為票房旺季的春節檔前后,包括宋慧喬主演《黑修女們》、權相佑主演《漫畫威龍2》、奉俊昊導演好萊塢大片《編號17》等具有強號召力的演員、IP作品,都未能掀起觀影熱潮,甚至不乏達到將將回本后,火速上線流媒體平臺。同樣的,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檔,也因李敏鎬與安孝燮主演,且是大熱IP改編的《全知讀者視角》口碑撲街,難以挽回觀影人群,票房等市場核心指標繼續下滑。 與此同時,韓國電影的產量、投資規模、財團制作預算等方面也在持續降低。 一方面,自2021年以來,韓國電影實際上消耗的是前兩年推遲發布的電影儲備,而今這些存貨也已經走向枯竭。另一方面,根據韓媒報道,今年電影制作預算超過30億韓元的電影也在驟降,CJ EM、樂天、Showbox、NEW、Plus M五大商業電影發行商的投資規模大幅縮小。 這些長期主導市場的頭部公司收緊,也是韓國電影行業困境的直觀體現。樂天文化工作室內容業務負責人Lee Kyung jae就曾對韓媒表示,所有投資人、分銷商都在掙扎,幾乎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制作開了綠燈。 畢竟,在2019年以前,這些頭部發行商能夠做到一年供應超40部電影,今年卻共計不到20部。即便是名導如李滄東,其匯聚薛景求、趙寅成、全度妍等忠武路頭部演員的新作《可能的愛情》,如今也因難拉到投資擱置;像CJ EM今年僅投資發行了樸贊郁導演《無可奈何》、李相槿導演《惡魔搬進來了》。 據悉,《無可奈何》為配合韓國文化部門提高電影上座率的特別舉措,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同時也開啟了本土預售。截至當下,根據韓國電影委員會的數據,預售僅達到29(約10萬張票)。這一數據也十分慘烈,與春節檔后期重映的臺灣地區經典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旗鼓相當。 不僅僅是在本土,今年在國際影壇方面,韓國電影也同樣面臨韓媒所稱的屈辱處境。 洪尚秀、奉俊昊、樸贊郁等大導新作在柏林、戛納以及威尼斯等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均出現零入圍或零獲獎。這也是自2013年以來極為罕見的慘淡面貌,更是韓國電影首次出現未能入圍戛納電影節的窘況。 此外,部分韓媒也指出,由于今年8月樸贊郁因工賊事件被美國編劇工會開除,也間接影響了韓國電影創作者在全球電影行業的待遇,不乏出現韓影在頒獎季被隱形冷待的可能性。 當然,從全球來看,不僅韓國,包括票倉大頭美國、中國等電影市場都進入了相對的低谷期,比如美國市場超級IP失靈導致票房下滑、日本與中國內地市場真人電影邊緣化明顯、依靠多年磨一劍的動畫電影續命。 而跌落神壇的韓國電影,只不過率先走到了崩潰臨界點。 韓國電影如何自救? 韓國電影如今的處境,有一定作繭自縛意味。 如上文所說,清空存貨是這幾年韓國電影市場最主要的產出模式,但受制于題材、時代等多重因素影響,能否盈利的不確定性更大。根據韓國電影委員會數據,去年共計發行37部商業電影,只有10部收回成本。這也直接導致投資者更加謹慎,在有限的投資內,低預算、低質量、低產量的螺旋式下降,更是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惡化。 再加上,2023年,韓國323部電影被曝出夸大票房收入、偽造達267萬張票,電影院、發行商等業內共計69名造假犯參與其中。這一丑聞也導致多位導演、制作公司項目陷入投資困境,影響持續至今。 再者,受到OTT(Over The Top,流媒體)的沖擊,人才被虹吸也間接影響著忠武路的活躍。尤其是Netflix入駐韓國市場后,加大線上網劇、網絡電影的投入開發,不乏出現《魷魚游戲》這樣精良班底、大IP、現象級作品的問世,也吸引了傳統電影行業創作者下凡。 在高片酬、沖獎的誘惑下,影帝影后、名導名編開始扎根流媒體。比如部分高人氣的忠武路演員片酬能夠達到10億韓元(約514萬人民幣)一集,而Netflix更是每年挖走13的韓國電影創作人才(2023年公開數據)。近期,在網絡電影《KPop獵魔女團》的現象級成功案例下,韓國電影的人才流向或也進一步向OTT遷移。 面對如此緊迫的現狀,一方面,韓國政府也加碼推出救濟政策。9月5日,韓國文化部發布官方說明,表示明年將向電影業注入108億美元,相比今年預算將增長808。而這也是自2022年的疫情救濟之后,規模更大的一次扶持投入。 為了進一步刺激本土觀眾走進電影院,韓國政府對于海外劇組赴韓宣傳的綠燈近乎常亮,甚至不乏通過互訪、交換綜藝或線下活動等拍攝等形式。比如今年上半年,湯姆·克魯斯、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松重豐、斯嘉麗·約翰遜等均時隔多年罕見來韓,除了見面會外,還有與KPop愛豆聯動、拍攝韓國旅行紀錄片等方式宣傳新作。 與此同時,除了借由釜山國際電影節之際擴辦FLY計劃(電影領袖孵化器)選拔新興人才外,隨著李在明的上臺,此前被大規模縮減預算資金的首爾獨立電影節(SIFF)也得以恢復。這也為創作者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電影行業創作者的人才的活躍提供了多樣化的支持。 此外,為了適應流媒體時代的大眾觀影習慣和影院高票價的問題,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也與文化部聯合推出發放優惠券計劃,刺激觀眾區線下消費。像在9月初,共計發布188萬張觀影優惠券,每張票可減免6000韓元,最低能夠達到僅需支出1000韓元便可觀看一場電影。數據顯示,這種降低消費門檻的舉措也切實提高了大眾重返影院的消費意愿,日均觀影人次達到了435萬,較之前增長18倍。 而自2019年以后,韓國影院不斷加碼的老片重映策略,也在當下被看作是韓國影院的生命線。據韓媒統計,僅在去年就有228部舊作重映,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而今年規模則進一步擴大,比如今年號稱史上最長版《霸王別姬》的重映、《少年的你》《不能說的秘密》等華語經典作也成為救市熱門等。 不僅如此,還有如連鎖影院運營商Megabox這般,通過拿下藝人演唱會紀錄片大電影、《狼人》《不紳士戰爭部》等獨家播放權來打出差異化。不過,這種屏幕壟斷的做法也同樣引發電影行業抗議,認為無法保證觀眾的可訪問性,即難以讓新作品、新電影人的成長被觀眾關注。 此外,影院的變革也同樣矚目。像CJ CGV、樂天電影院、Megabox等頭部影院品牌均推出電影的聯動營銷活動,如Megabox便推出了邊做手工邊看電影的觀影方式,以及在影院中小憩的非常規定向營銷活動,即上班族、學生僅需要花費1000韓元,便可在午餐時間享用兩個小時影院躺椅的休息時間。 可以說,如今韓國電影業自上而下的多種路徑嘗試,雖有一定成效,但最終能否解決問題,仍然有待觀察。想要打破冰凍狀態,還是需要回歸電影行業的初心——讓電影成為電影。 結語 但回過頭看,觀眾真的不愛韓影了嗎? 本質上,韓國影視作品受到青睞,并非在于華麗特效亦或是神乎其神的視覺效果,而是以故事敘述取勝,這恰恰是韓影通行全球市場的優勢所在。然而,自《寄生蟲》成功沖奧后,韓國內容創作似乎陷入了大制作、豪華班底的執著怪圈。 在月初的海浪電影周,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也提到,我們老學好萊塢,不過學歪了,就學到了浪費錢。咱們老跟好萊塢比,可人家是全球票房,我們只有單一市場,而且絕大多數收入來源只有票房。 像投資了《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唐探1900》等大片的中影集團,其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暴跌245、虧損141億元,原因便是在于主投、參投電影票房未達預期。而這同樣是韓國電影所面臨的大片效應失靈。 顯而易見,如今的電影市場已然沒有多余的空間來承擔創意風險、大片滑鐵盧。 不少韓國影評人也認為,在投資凍結、人才缺失、觀眾流失的持續下,將影響未來的電影生態。近兩年,隨著韓國影視內容的制作含金量下降,Netflix對韓國內容創作的投資重心也有明顯向日本遷移,甚至不乏將韓國演員、導演團隊打包日劇市場合作的現象。 誠如目前韓國電影行業所持的悲觀態度——真正的危機始于明年。...
俄羅斯國防部當地時間13日發布戰報稱,俄空軍使用高精度武器打擊了烏軍預備隊所在位置,并打擊了一座軍火庫,里面存有西方國家向烏軍輸送的武器彈藥。同時,俄軍在庫皮揚斯克、紅利曼、頓涅茨克、阿爾喬莫夫斯科烏
...
10月5日,據德國媒體報道,拜仁慕尼黑前鋒凱恩與妻子凱特一同出席了慕尼黑久負盛名的啤酒節慶祝活動。 這位英格蘭隊長如今已經迎來在拜仁的第三個賽季,圖片中他身穿巴伐利亞傳統皮短褲(Lederhosen),手舉大啤酒杯,盡顯節日氣氛。妻子凱特也一同出席,兩人一同亮相,宛如節日現場的焦點。 在這場活動中,凱恩夫婦與基米希夫婦、萊默爾夫婦等球員家屬一起同行。照片顯示,幾位拜仁球星心情愉快,他們的笑容也呼應了球隊本賽季迄今為止的強勢開局。 就在前一天,拜仁客場3比0擊敗法蘭克福,豪取開局六連勝。路易斯迪亞斯梅開二度,而凱恩也延續了火爆的得分狀態,為球隊打入一球。 慕尼黑啤酒節每年都吸引數百萬游客前來,活動從9月中旬持續到10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場地位于特蕾西婭草坪(Theresienwiese),既是大型游樂園,也是啤酒狂歡的象征。 節日過后,凱恩將回歸英格蘭國家隊征程。英格蘭將在當地時間10月9日與威爾士進行一場友誼賽,隨后圖赫爾的球隊將前往拉脫維亞參加世界杯預選賽。英格蘭目前五戰全勝,穩居小組頭名,目標直指明年美加墨世界杯正賽席位。 【上咪咕獨家看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