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薊州打造“獨樂寺歷史文化空間”文旅新地標
新華社客戶端天津10月9日電(記者張宇琪)“您聽這琴音配著月亮,天津再咬口老手藝月餅,薊州間文這才是打造獨樂地標中秋該有的味兒!”中秋夜,寺歷史文天津薊州區獨樂寺東院的化空“獨樂寺歷史文化空間”內,燈籠暖光映著飛檐,旅新來自天津市區的天津游客王津芳女士向身邊的家人感嘆。
據介紹,薊州間文作為中秋國慶雙節期間薊州古城文化惠民的打造獨樂地標重點項目,“獨樂寺歷史文化空間”自10月1日開放起,寺歷史文便以200余件歷代石雕石刻文物、化空薊州老照片與風光攝影為核心載體,旅新成為游客觸摸薊州歷史、天津感受古城風貌的薊州間文“活窗口”。而中秋夜舉辦的打造獨樂地標“古剎中秋夜——聽古樂、食月餅、賞中秋”主題活動,更讓這片空間成為雙節里的“文化打卡焦點”。
活動現場,溫情與雅韻交織。天津市非遺“劉氏元宵制作技藝”傳承人駐守展臺,剛出爐的月餅裹著熱氣,金黃餅皮上“中秋”“團圓”字樣格外醒目,現場共同分切6塊2斤重的大月餅,將中秋團圓的祝福傳遞給現場游客。
另一邊,非遺傳承人表演的《關山月》《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經典古樂旋律緩緩流淌,童聲演唱《菩薩蠻》《薊水桃花源》更添靈動氣息。
活動現場有十余方古代薊州石雕石刻珍品。從唐代的經幢殘件,再到明清時期的古碑,這些歷經風雨的石質文獻,以斑駁的字跡訴說著古城的興衰,讓游客直觀感受到古代薊州“畿東鎖鑰”的重要地位。
轉過石刻展區,老照片墻瞬間將時光拉回百年前。八十余幅黑白影像中,有20世紀30年代獨樂寺山門的原貌;有20世紀70年代薊州城內的石板街,挑著貨擔的商販與騎自行車的行人擦肩而過;更有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與精神面貌的歷史變遷。
“這張照片里的城樓,現在還在鼓樓廣場呢!”一位帶著孩子參觀的本地老人指著20世紀30年代的薊州鼓樓照片,激動地講述著兒時記憶。
風光攝影展區則展現了薊州的當代魅力。攝影師鏡頭下,盤山云海翻涌、黃崖關長城秋色絢爛、于橋水庫波光粼粼,而獨樂寺的觀音閣在不同光影中更顯古樸莊嚴。
“為了讓空間真正‘活’起來,我們從館藏文物中精選石刻珍品,聯合本地攝影愛好者征集近百幅作品,再以‘古剎中秋夜’主題活動串聯起歷史、記憶與當下。”薊州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說道。
這個中秋,“獨樂寺歷史文化空間”用一場“聽古樂、食月餅、賞中秋”的雅集,讓千年古閣與中秋佳節撞出奇妙火花;整個假期,這片空間更像一扇敞開的“文化之窗”,讓每位游客在觸摸歷史、欣賞風光、感受雅韻時,讀懂薊州的過去與現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