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鴨,你的脖子還能吃嗎?
央視《是小黃鴨真的嗎》跟微生物干上了,上次黑了食用冰,小黃鴨這次盯上了熟食,小黃鴨鴨脖子中槍了,小黃鴨剛來北京的小黃鴨小黃鴨表示壓力很大——你們不要針對我好不好。
記者的小黃鴨套路還是一樣,暗拍、小黃鴨買樣、小黃鴨送檢。小黃鴨但這次新聞可謂食用冰升級版:強調了采樣過程防二次污染;測定的小黃鴨是更具沖擊力的大腸菌群;和“標準”比較,超標倍數更高,小黃鴨甚至“爆表”。小黃鴨這個新聞到底如何看呢?小黃鴨
1、什么是小黃鴨大腸菌群
大腸菌群是具有衛生學意義的指示指標,其實它并非全是小黃鴨大腸桿菌,而是“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
這個指標的意義是提示食物可能受到糞便污染,央視記者沒有強調這一點倒是很“人道”。大家聽起來可能很惡心,但由于大腸菌群在自然界也是廣泛分布,因此它在食品中的出現也沒那么意外。
2、大腸菌群和健康的關系
大腸菌群作為重要的衛生學指示菌,表明食物的生產加工過程存在隱患,操作可能不規范,但大腸菌群本身未必致病,沒有人能回答,有多少大腸菌群可能吃出毛病。
人體腸道中有大量的大腸菌群,我們也活的好好的,甚至人體需要的一些維生素(比如Vb)還是由這些微生物產生的呢。但大腸桿菌里也可能有壞分子(致病性大腸桿菌),比如導致德國數十人死亡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更重要的是大腸菌群污染意味著食物被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增加,包括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空腸彎曲菌、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等。所以大腸菌群不是“致病菌”而是“指示菌”。
3、為何又沒有標準?
國際上對于散裝即食食品的微生物指標基本上都是“沒有標準”的狀態,即使是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是這樣。(個別地區對散裝即食食品有微生物的控制,但也僅限于致病菌)這是因為散裝即食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幾乎是必然:它們既沒有生產線上的滅菌工藝控制,有沒有很好的包裝隔離措施,暴露于空氣中并需要經常拿來拿去,不污染才怪呢。就算是家庭自制食品,這樣的問題估計也不會少見。如果拿這個來做新聞,記者的工作也太簡單了,隨便找個散裝即食食品就是問題呀。
其實沒有標準這個說法其實并不準確,和食用冰一樣,盡管沒有微生物限量標準,但是有很多操作規范、生產規范類的標準可以用于指導,這也是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做法。總體上說,用規范而不是用限量標準來控制微生物風險,這也是科學的管理方式。
4、超標160倍?
這個和董金獅的“檢出值和檢出限比倍數”有異曲同工之妙。超出標準適用范圍進行這樣的比較毫無意義,而且具有強烈的誤導性,是為了找新聞爆點的“莫須有”罪名。預包裝熟食的標準之所以定的比較嚴格,主要是這些食品很可能有儲存過程,細菌容易生長繁殖;另外批量化生產的食品一旦出問題,影響面也很大。
5、關于MPN
MPN又叫最大可能數,是一種微生物檢測方式,是查表查出來的,最適合用于污染水平較低的時候。它是一個概數,和實際值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比如90MPN意味著實際值可能是10~360的任意一個值,但是90的概率是31.9%,而10的概率幾乎為0。解釋這個只是告訴大家,節目中出現的數字和實際有多少細菌的關系,并不是說他們用這個方法測的數不準或不科學。
6、本次檢測值該怎么看?
說實話,大腸菌群超過2.4萬,確實有點高,雖然吃了不一定生病。毫無疑問的說,它們的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肯定有衛生問題。有蒼蠅居然還理直氣壯,可見衛生意識多么淡薄。從監管的角度講,如果沒有顧客吃出食源性疾病,可能處罰的依據不那么充分,但是要求商家整改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對于消費者,你需要明白一點,街邊食品和散裝食品相對于預包裝食品的風險肯定是大一些的。天朝百姓在不衛生的環境下經過多年歷練,似乎對微生物的抗性也相當給力,練就了“不干不凈吃了不病”的好功夫。但我還是建議,熟食買回家后再徹底加熱一下為好。微生物吃一點確實沒事,萬一吃到“會功夫”的致病菌,恐怕銅腸鐵胃也吃不消吧。
另外,如果你對大腸菌群非常忌憚,對無處不在的細菌感到莫名的恐慌,建議學習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安全五要點”,這是預防食源性疾病真正的關鍵。
附:食品安全五要點口訣
1、保持清潔
餐前便后要洗手,
洗凈雙手再下廚。
飲食用具勤清洗,
昆蟲老鼠要驅除。
2、生熟分開
生熟食品定要分,
切莫混雜共保存。
刀砧容器各歸各,
避免污染惹病生。
3、完全煮熟
肉禽蛋品要煮熟,
貪吃生鮮是糊涂。
蟲卵病菌需殺盡,
再度加熱也要足。
4、安全存放
熟食常溫難久藏,
食畢及時進冰箱。
食前仍需加溫煮,
冰箱不是保險箱。
5、材料安全
飲食用水要達標,
菜果新鮮仔細挑。
保質期過不再吃,
莫為省錢把病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