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衛生日: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現,我們的教育缺席了哪些課?
#世界精神衛生日#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少年事件世界精神衛生日。
其目的精神教育是希望廣大群眾能夠重視精神衛生,并且對心理健康要有科學的衛生認知。
如今,日青精神衛生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自殺正常生活。
根據世衛組織公布的頻現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有4.5億精神發育障礙患者,缺席其中有3/4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世界少年事件
此外,精神教育在全球范圍內,衛生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殺,日青精神發育障礙也成為了嚴重又耗資巨大的自殺全球性衛生問題。
青少年自殺頻現,頻現我們的缺席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
縱看網絡新聞,我們會發現:不少青少年自殺的世界少年事件新聞讓人觸目驚心。
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中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 ,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
為什么年紀輕輕的青少年會選擇自殺的方式來放棄美好的生命呢?
要知道,青少年時期正處于身心、心智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樹立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再加上本身這段時間孩子情緒較大,沖動性強,大腦皮層的自我控制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學業的競爭壓力、人際關系緊張、社會外界的媒體對死亡的渲染等。
青少年對于“生活”缺乏深刻的認知,對生活中的挫折引發強烈的極端負面情緒,對生命普遍缺乏敬畏等,導致他們往往對生命有著錯誤的認知。
父母的不重視,也是其中之一
除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情緒容易多變沖動以及難以抵擋各種壓力誘惑之外,家長的不重視也是重要因素。
因此,提醒父母,為了防患于未然,請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孩子有了以下表現后,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第一,厭學
孩子表達出不想上學的意愿后,很多家長就會本能地去找外部的原因,比如學校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老師的行為不當,以及青少年遭受了霸凌等等。
當然,這些確實可能是導致孩子厭學的因素,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孩子厭學也有可能跟心理健康出了問題有關。
第二,沉迷網絡
現在網絡發達,電子產品普及,如果青少年沒有自控能力,容易沉迷于虛擬的世界,甚至放棄學業及人際關系。
作為家長的,正確的做法是找到造成孩子沉迷在網絡的因素,其中就包括心理問題。
第三,不與別人交往
生活中的確有部分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往,而這些孩子往往是性格內向,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熟悉后,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可如果孩子曾經比較外向,但是近期卻有了不喜歡表達,沉默寡言,甚至連最親近的人都刻意疏離的表現,就要高度警惕是不是心里受到了刺激。
第四,砸東西
暴力行為就是心理出現問題的表現之一,例如近期孩子總是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有時還會隨便拿東西胡亂地扔。
第五,飲食異常
不同的孩子飲食習慣都有所差異,但如果孩子曾經飲食很規律,可是近期卻突然有了厭食或者特別愛吃東西的表現,也要重視起來。
第六,考試綜合癥
正常情況下,無論學得好壞,青少年都能正常地面對考試,可如果近期孩子表現出了不想面對考試,或者在考試時有了恐慌的癥狀,同時還伴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家長就要警惕是不是孩子有了心理問題。
將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事實上,針對孩子的教育,生命教育一直都是缺席。
無論是家長,還是校園,又或者社會,都需要重視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滋養關愛情懷。
生命是神圣的,世間萬事都沒有生命價值能夠超越。面對這個無法承受的生命之痛的背后,我們更需要給孩子們補上生命教育。
給孩子最起碼的尊重和信任,關注孩子精神需求,幫助他們探索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