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已“進廠干活”,它們擅長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9月14日下午,AI頭部企業走進上海交大校園舉辦機器人技能展演。機器進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攝
目前,人已機器人已“進廠干活”,地方它們擅長什么?需改從事哪些工種?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未來還能干啥活?
9月1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中銀科技金融學院2025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與“AI驅動創變,進廠干活薪火傳遞新程”主題開學嘉年華活動舉行,機器進AI頭部企業走進校園舉辦機器人技能展演。人已
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地方在具身智能領域,需改北上深杭都有各自的進廠干活優勢。上海是機器進中國的經濟中心,具有非常廣泛的人已應用場景,所以他看好上海能夠最快地把這些場景用起來,地方“智元正在考慮的需改應用場景,就是讓雙足人形機器人能在辦公室等場景幫人拿東西、發宣傳冊、發水、發禮物,一步步地從表演領域進入干活領域。”
在機器人“進廠干活”方面,王闖表示,今年8月,上海智元機器人與生產汽車零部件的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數千萬元標的的項目合作,近百臺遠征A2-W輪式機器人在富臨精工工廠從事周轉箱碼垛、搬運、上下料等工作。遠征A2-W輪式機器人負載能力達到10公斤,在地面平坦的工廠車間,負載能力強的輪式機器人可以大顯身手。相比而言,可以像人類一樣行走的雙足機器人干重活就比較難,搬起重物走路顯得踉踉蹌蹌,不太穩,干活效率自然也不高。
王闖透露,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最近工廠客戶希望能將機器人負載能力提高到15公斤。“因為機器人內部最底層都是很多的齒輪,不管是斜坡減速器還是前進減速器都要依靠齒輪,負載增加了,齒輪就要長時間承受比原來更大的壓力,而且機器人的臂很長,也要承受更大的重量,所以看起來只增加5公斤,實則難度不小。”他說,為了應對客戶需求,智元研制的負載15公斤輪式機器人已開始在工廠車間邊測試、邊干活了。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鐘俊浩認為,現在最需要機器人去涉足的,就是對人不友好、對人身體有傷害的工作環境和場景,比如核電、煤礦、排爆等高危領域,如果要設置等級,這些應列入“緊急且重要”等級,也是利用機器人最先去從事的工種。“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除了有敲鼓寫書法機器人、剝鵪鶉蛋機器人、做關東煮機器人外,還有一位機器人專心致志地守在核電裝置面前,不厭其煩地清潔著核電裝置,這體現了AI的一個方向。其實,機器人堆垛堆得好不好、在家里能不能搞好清潔、能不能幫老人做好護理,這些需求比看一場熱鬧的機器人運動會來得更切實效。”
鐘俊浩說,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此次組織智元機器人、中電科機器人等AI頭部企業走進上海交大校園舉辦機器人技能展演,讓科技展示與學術交流深度聯動,希望能夠協同高校和企業力量開展產業前沿研究,用AI驅動創變,更好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