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皇藝 x 帝國理工IDE歸來,輕松送學員進皇藝、倫藝、帕森斯等名校!
本期專訪導師:王老師
作為設計師,名校不僅要關心自己設計領域的從皇事物,更要放大目光和眼界,藝x員進擁抱自己領域外的帝國事物。
王老師
皇家藝術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創新設計工程 雙碩士
?所帶科目
交互設計、服務設計、工業設計
?導師簡介
王老師本科畢業于浙江工業大學,專業視覺傳達方向,獲得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于皇家藝術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專業創新設計工程,獲得碩士學位。
10年美育與設計經驗,通過創意、科學和技術的協同創新,在創新設計,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思辨設計與批判!設計的核心設計原理卓有研究,輔導學生頗有經驗。
?所帶學生錄取院校
皇家藝術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UAL-中央圣馬丁、普瑞特藝術學院(28w獎學金)、羅徹斯特理工大學(14w獎學金)、普渡大學(學費豁免及30w獎學金)、瑞典于默奧大學(每年25%學費豁免及獎學金)等。
作為全球第1的藝術院校,
皇家藝術學院的實力不言而喻。
而作為”G5超級精英大學“之一,
位列2022QS世界大學綜排第7的
帝國理工學院亦是一位王者院校!
這兩個學校強強聯合,
創造出了全球矚目的超強跨學科專業
IDE創新設計工程!
本期專訪的明星導師王老師,
便是從這個全球無數學子向往的
IDE創新設計工程專業走出來的!
王老師憑借超強的交互教學秘籍,
帶著學員玩轉跨學科思維,
創作出一份份有靈魂的作品集!
從而助攻學員斬獲
皇藝、倫藝、帝國理工、普瑞特等
名校offer及豐厚獎學金!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王老師的教學秘籍!
導師說
王老師 X 小美
我在CMU和POLYU聯合舉辦的workshop中,感受了到交互的魅力,便一直堅持走交互這條路!
小美:您是如何走上交互設計這條路的呢?
王老師:
習慣于經驗和直覺性的思考讓我做設計時經常遇到障礙這激勵著我去學習更多的設計方法和思維。
后來有機緣地參加了一個來自CMU和POLYU聯合舉辦的workshop,那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接觸到交互和服務設計,我被它的magic深深地吸引了,之后便一直走上了這條道路。
國際教育導師是一個可以與學生共同成長、收獲、雙贏的職業,我喜歡!
小美:由設計師轉變成為國際教育導師,您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王老師:
我覺得作為設計師更多的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考核,而作為國際教育導師,不僅對自己的專業能力要求高,對自己的輸出能力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同時做作品與教授的過程不僅是對學生有幫助,對自己的不斷提升也是非常有益的,譬如對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還有看待問題和回報這個世界的方式和態度。因此,教育導師是一個與學生共同成長、收獲,雙贏的職業!
我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跨學科思維的培養,來有效增加學生申請競爭力!
小美:您是如何形成自己如今的教學風格的?
王老師:
在皇藝與帝國理工學院聯合舉辦的創新設計工程設計專業中的學習,對我的影響與幫助是非常大的。
王老師作品
我的碩士課程采用體驗式學習方法,以設計項目為主要內容,培養通過設計工程進行創新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更加注重跨學科研究方法。跨學科的方法側重于通過批判性觀察、顛覆性設計思維、實驗、新興技術探索、先進工程和企業活動來探索和創造有影響力的創新設計。
王老師作品
因為深受學校教學風格的影響,我在教學中也會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跨學科思維的培養,并幫學生在作品集中很好地體現出來,這在激烈的申請競爭中,將是一個有力的競爭點。
交互設計除了要具備較強的邏輯能力之外,還要有一定的視覺能力,另外,軟件用得好也會事半功倍!
小美:成為一名交互設計師應該具備什么能力?
王老師:
交互設計除了要具備較強的邏輯能力之外,還要有一定的視覺能力,這兩點也是需要大家平時特別注意提升的。
王老師作品
另外,提升自己的軟件基本能力會事半功倍:有Adobe Illustrator和Photoshop的基礎會更容易上手。畫界面最常用的是Sketch和Figma;原型動效會用到Principle,InVision,Axure;互動裝置常用的是Arduino、Processing、Python、Touchdesigner等; 還有智能化工具Kinect等。
我所畢業的IDE專業,是一個高度多元文化的環境,我們可以進行各種跨學科創作。
小美:留學期間,您所在院的校學習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與感受?
王老師:
我所畢業的IDE專業,這是一個高度多元文化的環境,我們有來自各種背景的學生,從工程到哲學,從計算機科學到表演和美術的背景,這意味著我們對大家的要求與任何其他項目都非常不同。
其倡導的跨學科方法側重于通過批判性觀察、破壞性設計思維、實驗、探索新興技術、先進工程和企業活動來探索和發展有影響力的創新。希望學生能夠接觸到多種視角和專業知識。人們可以批判性地質疑現在,設想新的人類體驗的創造,以系統為基礎的動態,促進行為改變,產生文化、經濟和社會價值。
從學生培養方面來說,國外的培養體系更科學、更完善,而國內交互設計專業建設時間普遍較短,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小美:您覺得中外大學生各有哪些方面比較突出,而哪些方面缺少必要的知識和訓練?
王老師:
從學生培養方面來說,國外的培養體系更科學、更完善。課程設置劃分明確,實驗設施比較完備,教師的設計方法論基本功更系統,這種培養體系的先進是需要一屆一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試錯改進而獲得的。而國內交互設計專業建設時間普遍較短,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小美:交互都有哪些研究方向 ?不同國家的專業特點對比?
王老師:
如果一定要給出宏觀的大概念的話:交互設計是研究人的行為,設計人與產品的交互過程,幫助用互更好達到目標。
可以先了解一下關于交互設計想要研究或者發展的方向,首先是傳統界面交互設計,比如App、操控系統、網站等;其次是社會革新,服務類的交互設計,這個方向是為了解決實際的社會需求,利用科學技術和生活建立實際的聯系;第三個方向是數字媒體交互設計,這個類別是一種融合藝術多媒體的新型互動方式,包含互動裝置藝術、舞臺設計、虛擬現實和顯示增強技術。
想要申請設計類院校交互設計的話,作品集中對于編程的要求不會特別高,如果想要申請綜合類大學,比如CMU的HCI方向,作品集中可以相對應的展示一些自己的編程能力。
對于申請多個學校并且還不太確定方向的同學,可以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多嘗試幾種類型,除了App和服務設計之外,互動裝置和多媒體藝術也是不錯的選擇。
一個優秀的作品集不止是漂亮的結果展示,思考和過程的體現更為重要。
小美:學生們在做作品集時存在哪些共性問題呢?是如何引導的呢?
王老師:
作品集更像是一個設計師的側寫,它能夠映射出你對這個世界獨特的見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設計的運用以及個人審美。一個優秀的作品集不止是漂亮的結果展示,思考和過程的體現更為重要,這其中包括自己對主題的深入研究,對問題的洞察力,對信息和數據的理解,對于假設的驗證,以及如何推動實踐設計決策。
王老師所帶學員作品
這個作品叫SymbioCity,在制作這個項目時,我們從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切入,利用基因改造將動物設計成為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擔者,希望引起觀眾對人和其他動物共存的這個議題的主動反思。這個項目批判性的思考針對對現有產品的道德性和更深層次的東西,改變人的行為最好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其實也說明了作為設計師,不僅關心自己設計領域的事物,更要放大目光和眼界,擁抱自己領域外的事物。
王老師所帶學員錄取offer
除此之外,要勇于實現自己的想法還要有愛鉆研的精神。其實用心做出來的作品集無論申請哪所學校,都是能夠被大家欣賞和接受的,所以希望同學們可以努力用心做出一份滿意的作品集。
不要害怕犯錯,創新的過程免不了不斷的試錯,重要的是能從中發現再次實踐的機會。
小美:對于同樣學習該專業的同學,您有什么建議嗎?
王老師:
第一點,我建議大家盡可能的去嘗試更多自己不擅長但是感興趣的領域。交互設計有很多跨學科的課程,多去學習和實踐,不但能刷新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理解,還能讓自己掌握更多專業技能,在之后就業方向也有更多的選擇。
第二點,不要害怕犯錯,創新的過程免不了不斷的試錯,重要的是能從中發現再次實踐的機會。
第三點,在學習這件事上,努力是一定有回報的。我希望大家在有了確定的目標之后,就要不斷的努力去慢慢接近目標,過程總是辛苦艱難的,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結果一定會是你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