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今夏為何雨水“北多南少”
原標題:山西今夏為何雨水“北多南少”
今夏,北多南少山西人熟悉的山西“雨熱節奏”被打亂:北部雨水增多,且體感酷似南方梅雨;南部則持續晴熱,今夏干旱明顯。為何記者就此采訪山西省氣候中心副主任張冬峰,雨水她認為,北多南少這種反差,山西是今夏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下,區域氣候特征調整的為何具體表現。
山西雨季平均為7月22日開始、雨水8月12日結束。北多南少但今年我省7月8日就進入雨季,山西較常年早了10多天,今夏到8月28日全省降水量達228.8毫米,為何較常年雨季明顯偏多。雨水再看區域差異,6月以來山西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23.7%,北部右玉、陽高等9縣市降水量創下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南部降水偏少。
這背后是大氣環流的“調皮”。尤其是影響東亞夏季降水的“關鍵角色”——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今年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格外“強勢”,不僅位置偏北、偏西,勢力還偏強。正常年份,副高7月中旬后才會影響華北,今年卻早早北跳,主雨帶提前“推”到華北地區。
副高能如此“任性”,離不開“幫手”。今春起,赤道太平洋出現“西暖東冷”情況,菲律賓周邊海域海溫異常偏高,持續向大氣輸送熱量和水汽。這些水汽與能量和副高結合后,使副高北移勢頭更穩。加之今年是厄爾尼諾衰減年,夏季本就易出現副高偏強偏西的情況。偏偏今年北方冷空氣又較弱,沒法把副高“趕”回南邊,多重因素疊加,最終導致北部降水偏多、南部偏少。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以前咱們熟悉的雨季規律、天氣特點,正慢慢被打破,極端天氣會變得更頻繁、更‘不按常理出牌’。大家感覺到‘北方像南方梅雨季’,正是這種氣候變化在天氣層面的直接體現。”張冬峰說。
值得關注的是,省氣候中心最新預測顯示,今年秋季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中南部的大部分市偏多二到五成;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
盡管我省季內出現連陰雨天氣過程概率較小,但降水量偏多意味著部分地區暴雨洪澇、農田漬澇災害風險較高。相關部門仍需防范連續性降水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加強隱患點巡查排查,做好重點人群避險轉移。
鑒于影響山西氣候的因子眾多且相互關系復雜,今后省氣候中心將持續加強大氣海洋系統綜合分析研判,為公眾和相關部門提供更精準的氣候服務。對普通人而言,關注天氣預警、做好日常防護是基礎;對社會而言,優化防災減災體系、提升氣候適應能力,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之策。(記者張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