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從“窗簾之約”到“長寧之約”
作為合肥市基層治理的窗簾之約重要品牌,“窗簾之約”已在全市4400余個小區、合肥2.58萬個村民組鋪開,到長服務對象超過1.3萬人。窗簾之約如今,合肥這一從城市社區關愛行動起步的到長創新實踐,正在由城市走向農村。窗簾之約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合肥肥東縣長臨河鎮四頂社區、到長茶山社區、窗簾之約六家畈社區等地堅持黨建引領,合肥結合親友覆蓋、到長鄰里攜手、窗簾之約科技賦能、合肥企業參與,到長探索出具有農村特色的“長寧之約”,讓獨居、空巢老人心里更踏實。
智能設備“網絡之約”
在四頂社區,“五保戶”老人蔡永友的家里,前不久裝上了智能呼叫網關和紅外傳感器。
“只要老人有情況,比如長時間沒有出門,或者突然摔倒,設備就會自動報警。我們設置了6個聯系人,包括包片干部、社區書記、民政專干、殘聯工作人員、家庭醫生和社區民警。如果前一位聯系人未接聽,系統會自動轉給下一個人,確保第一時間有人響應。”四頂社區民政專干介紹。
“雖然我一個人住,但心里卻很踏實。”年過七旬的蔡永友,無兒無女,常常獨自在家。如今,只要按下紅色按鈕,或高喊“救命”,智能設備就會自動呼叫。
“全鎮已為98名重點關注對象安裝了140臺設備,包括人體紅外傳感器、門磁、呼叫網關等。社區專干能實時通過手機APP和智能大屏接收預警,最快10分鐘內就能上門核實情況。同時,鎮、村兩級還安排專人每天定時查看智慧監測大屏,及時掌握對象戶的身體狀況,做到早發現、早處置。”長臨河鎮工作人員高天說,全鎮還為438戶空巢、高齡老人安裝了智能煙感報警器。
社區網格“服務之約”
茶山社區92歲的羅之鳳老人,丈夫和兒子均已去世,常年獨居,腰腿不好,生活頗為不便。
茶山社區黨委委員王開俊帶領4位志愿者定期上門,不僅幫老人打掃衛生、整理床鋪,還為其代買藥品和生活用品。
除了志愿者,社區還積極發揮網格員的作用。在長臨河鎮,120個自然村被劃分為169個網格,網格員由村民組長、黨員或熱心村民擔任。他們幾乎每天都要入戶探望,既是“第一響應人”,也是老人最熟悉的“鄰里守護人”。
“有時候我身體不舒服,會跟鄰居宣大姐說,她就會陪我去醫院,還幫我聯系社區干部。”羅之鳳老人說,雖然一個人住,但一點也不覺得孤單。“有人管、有人問、有人陪,社區服務特別好。”
街坊鄰居“串門之約”
在六家畈社區,90歲的吳大雍老人獨居多年,耳背、行動不便,是社區重點關注的“五保戶”。沒有子女照料的他,卻有一位貼心的“鄰里兒子”——退伍軍人、老黨員楊松。
采訪中,吳大雍回憶起一件往事。此前長臨河鎮突遇洪水,楊松發現老人家中危險,立即沖過去,把他背出屋子,又用三輪車轉移到安全地帶。“那時候水漲得快,要不是他,我真不知道怎么辦!”
如今,楊松依舊每天早晚各來一次,幫老人收拾屋子,檢查飲食起居。“就連餐具是否干凈、生活用品是否齊備都要看一眼。”記者問起滅蚊劑、蚊香這些日常用品的花銷怎么算,吳大雍擺擺手:“小楊從來沒收過我的錢,都是他出錢。他心好得很,比親人還親。”
“‘長寧之約’就是要讓農村獨居、空巢老人真正有人惦記、有人守望。”高天介紹說,黨建引領、鄰里互助和科技守護等方式疊加,全鎮織起一張安全網,讓他們心里更踏實,讓鄉村充滿溫情。“我們希望這些老人能感受到‘人在村中、心有所依’。”(記者 卞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