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來襲,容易“潮出”這種病!哪些現象,說明濕氣太重?
對于南方朋友們而言,潮出還能比“回南天”更討厭的回南事嗎?
墻上濕漉漉、家具冒水珠、天襲太重衣服晾不干.......似乎空氣中都能掐出水來。容易
所謂的種病回南天,其實是現象一種天氣返潮現象,由于空氣濕度接近飽和,說明濕氣無論是潮出室內還是室外,都是回南濕漉漉的景象,墻壁、天襲太重地面甚至被窩都會被凝結水珠。容易
返潮現象不僅對室內家具等場所影響,種病而且還會影響人們的現象健康,尤其是說明濕氣對于關節疾病患者、皮膚病以及胃腸道疾病等。潮出
濕氣一重,人會表現出哪些現象?
隨著空氣濕度加大,人也會變得疲憊不堪、食欲不振、情緒郁悶等表現,這種現象便在中醫稱為“濕氣重”。
所謂的濕氣,就是重濁、粘滯、趨下的,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都是濕氣的來源。而濕氣重,其中一個保險就是體內的水分難以被代謝出體外。
通常而言,濕氣重會有這些現象:
第一,舌胖大、苔白滑或黃膩
體內濕氣重,舌頭就會變得胖大,舌苔會變得白滑或者黃膩。
因“脾喜燥惡潤”,濕邪最易困脾,導致脾失運化,不能運化水液,而脾又主肌肉,與舌頭的功能密切相關,脾所不能運化的水液彌漫到舌頭就會引起舌體胖大、苔白滑的癥狀。
要是濕邪在脾胃瘀而化熱,熏蒸舌苔,還會使舌苔變得黃膩!
第二,沒有食欲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主運化,有受納和消化食物的功能。而脾胃被濕氣所困,失于運化,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出現沒有食欲的癥狀。
第三,口味有異味
脾氣和胃開竅于口,脾胃功能的變化可以通過口腔的變化反映出來。
脾胃被濕氣所困,不能及時消化食物,導致食物腐敗產生臭氣,會通過腸道散發到口腔中,出現口臭的癥狀。
第四,渾身困重、易疲勞
脾主運化,能夠從食物中吸取營養,滿足機體活動的需要,而且脾主肌肉,這種功能在維持身體肌肉的活動方面尤為突出。
若是脾胃濕邪所困,運化失司,不能吸取足夠的營養,就會出現肌肉乏力、身體怠倦的癥狀;而且濕邪為重滯之邪,脾氣不能夠運化,就會導致濕邪泛溢肌膚,出現渾身困重的癥狀。
第五,大便粘膩
濕邪為患,容易下迫大腸,出現大便粘膩不爽的癥狀。
因濕邪粘滯,容易使大便的黏度增高,并且還會導致腸道蠕動能力下降,出現大便粘滯,難以排除的癥狀。
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人都有過食油甘厚味但又缺乏運動的習慣,導致現代人體內生濕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甚至有“十人九濕”之說法。
中醫講“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就是濕氣的化生之物。
要想去除濕氣,春季我們需要做好哪些事?
1、規律飲食
中醫講“”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說明濕邪的發病與脾胃有密切的關系。
脾胃不能運化,體內的水液不運,導致水液化為濕氣;而脾胃的功能與人的飲食習慣密不可分,過食油甘厚味這類滋膩之品最易助長濕氣。
2、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熬夜也會損傷脾胃,使脾胃對水液失于運化,導致濕氣內生;并且熬夜還容易引動肝火,熏蒸體內的濕氣,導致濕熱的產生。
3、多運動
《黃帝內經》記載:“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人體內津液的正常運行和輸布需要氣的推動,而運動可以促進氣血津液的流通,促進濕氣的排除,運動可通過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根本上祛除濕氣。
回南天,警惕細菌滋生
乍暖還寒,陰晴不定,墻滴水,地冒水,玻璃流水,空氣中都能擰出水來……
這種潮濕的“回南天”同樣也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再加上天氣反復變化,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
因此在這種天氣下,建議還需避免聚集在人群密集較多地方,戴好口罩,勤洗手,出汗時及時更換衣物,避免外邪侵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