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韻流芳——湖北歌謠的方言文化意蘊
【口耳間的楚韻中國】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流芳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湖北化意生動見證,是歌謠中華兒女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言文蘊活態展示。湖北作為古代楚國的楚韻中心,孕育了以湖北方言為載體的流芳多種口傳文化,無論是湖北化意以“說”為主的民間故事、諺語、歌謠歇后語,言文蘊還是楚韻以“唱”為主的歌謠、小戲、流芳曲藝等,湖北化意皆形態各異,歌謠內涵豐富。言文蘊為促進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亟須多模態采錄、多形式推廣、全方位研究。
2020年至2024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湖北口頭文化的采錄整理及數據庫建設”項目,對湖北口傳文化做了全面調查,選取了44個方言點,遴選出112位發音人,共采錄民間故事844個、歌謠2394首、俗語7832條,音視頻總時長達132小時,轉寫文本約900萬字。其中,湖北歌謠作為湖北口傳文化的代表形式,承載著荊楚地區文化和歷史的珍貴記憶,呈現出鮮明的方言特色和獨特的荊風楚韻。從江漢平原的田歌到鄂西土家族的情歌,從鄂東孝感地區的民間小調到宜昌山區的峽江號子,湖北歌謠在多元地理環境和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
傳承楚歌遺韻 賡續千年文脈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眱汕Ф嗄昵八斡窆P下的楚地歌謠盛景,如今在荊楚大地上仍然可見。在楚國故都紀南城(古稱“郢都”)的腹地,荊州馬山鎮的田間地頭,依然傳唱著與楚歌一脈相承的“馬山民歌”。這種“一領眾和”的田歌形式,與古籍記載的“揚歌”“郢中田歌”遙相呼應,宛如楚聲楚韻的“活態化石”,讓千年前的音律穿越時空,在今日的鄉野間悠然回蕩。
楚地古歌雖短,卻因“兮”“些”“只”等語氣助詞而獨具韻味。馬山民歌承襲了這一音律特點,廣泛使用“耶”“咧”“喲”等。如《喇叭調》:長的是喇叭(耶),短的是嗩吶,(哩哩啦哩啦喲)吹得好優雅(耶)……正月(呃)十五(呃)鬧元宵(咧)……
此外,湖北歌謠中還保留了不少古楚語詞,以“謰謱”為例?!冻o·九思·疾世》云:“嗟此國兮無良,媒女詘兮謰謱?!蓖跻葑ⅲ骸爸嬛?,不正貌?!焙榕d祖補注:“謰謱,語亂也。”揚雄《方言》亦載:“ 哰、謰謱,拏也……南楚曰謰謱?!薄掇o?!贰掇o源》釋為“言語支離繁瑣的樣子”?,F代湖北方言使用其倒序形式“謱謰”,義為“言語啰唆,邏輯凌亂”。如丹江口民歌《洋煙鬧五更》:一一呀更兒呀在繡房,兩眼淚如梭喲……他還說小奴家有些謱呀謰……
這些跨越千年的語言印記,讓我們得以在歌謠的吟唱中觸摸到楚文化的原始肌理。
彰顯方言韻味 解碼地域文化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往往以不同形式滲透于唱詞中。調查中發現,湖北歌謠中的方言元素俯拾皆是。如咸寧童謠《眏牛謠》:株朵花,六皮葉,眏牛伢崽真作孽。一日到黑牛做伴,塘嘞洗腳廟嘞歇。
這首童謠基本由方言詞語連綴而成,描寫了放牛娃的生活狀態。其中,“眏?!敝浮胺排!保弧爸甓浠ā奔础皸d子花”;“皮”是量詞,表“片”;“伢崽”稱“小孩子”;“作孽”義為“可憐”;“一日到黑”即“一天到晚”;“塘嘞”“廟嘞”中的“嘞”是方位詞,表示“里面”;“歇”是“睡覺”的意思。方言詞語的運用凸顯了歌謠的地域色彩,使其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歌謠中的襯字、襯詞使用也極具特色。如荊州民歌《叮當調》:日頭漸漸(喲)往(哎)下藏,(嗦哩么子喲,嗦哩么子喲喂喲)情姐出來收衣裳(?。?,(嗦哩么子啷哎啷哎,嗦哩么子啷哎啷哎,啷哎啷哎嗦哩么子喲)郎在何哇,奴的哥哥,(叮子叮)(當子當)……
唱詞中嵌入了“嗦哩么子喲”“叮子?!钡却罅恳r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女子以收衣之名看情郎的情景,極富生活氣息與地方特色。
反映荊楚風貌 展現中華氣度
湖北歌謠鮮活地記錄了地方特有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精神,勾勒出別具一格的語言民俗文化景觀。江漢平原水網交織,江河縱橫,于是廣為流傳的“水味歌謠”應運而生,如“放簰號子”“夜行船歌”“太白漁歌”“襄河謠”等。除“水”味十足外,江漢平原的田歌也頗具“田”味,農民在田間勞作時會即興哼唱打麥歌、扯草歌、栽秧歌、車水歌等。鄂西南土家族地區多崇山峻嶺、層巒疊嶂,形成了獨特的山陵地貌,因此土家人的民歌以山歌為主且具有“高腔”韻味。
文化因包容而生,因開放而盛,中華文化之所以包容四海,兼納百川,與中華民族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文明理念密不可分。湖北地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積淀,呈現出明顯的多方言、多文化交織的特征。如鄂西北地區處于鄂豫陜渝交界地帶,當地民歌具有顯著的多元語言文化特征,其中房縣民歌保留著《詩經》的古風古韻,官渡民歌反映了秦巴民俗風情,向壩民歌則體現出巴楚文化的交融?!疤栒丈綅彴?,到處喜洋洋,呂家河民歌傳呀嘛傳四方呀,哎民歌傳四方,哎呀,歌聲多嘹亮?!钡そ诘膮渭液用窀鑴t是南北交融、東西薈萃的產物,深受巴楚文化、秦楚文化、武當道教文化及神農文化的多重影響,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中華民族賡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湖北歌謠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以方言為載體,以“口授心傳”為主要傳承方式,形成方言與文化的活態傳承,延續著地方文化血脈。保護傳承湖北歌謠,就是賡續中華文脈,有利于厚植文化自信,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荊楚篇章。
(作者:王瑩瑩,系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講師)